隨著各行各業(yè)上云需求的暴增,以及近些年來邊緣計算和5G等新概念的逐步落地,數據量呈幾何般增長!在這種背景下,作為數據承載體的IDC,其增速也如火箭飛升一般。據中國IDC圈-科智咨詢的研究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IDC業(yè)務市場總規(guī)模達1228億元,同比增長29.8%,較2017年增長超過280億元。
但是在給社會經濟帶來巨大貢獻的同時,IDC的能耗問題也日趨凸顯。2016年我國數據中心的耗電量大約是1100億千瓦時左右,但是到了2018年已經達到1400億千瓦時。同時規(guī)模以上的數據中心截至到2016年底是1.65萬個,占地面積大約已經達到了2200萬平方米。隨著數據中心建設的加速,這一面積每年還要遞增150-250萬平方米。為此,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先后出臺了數據中心的限制性政策。很多老舊數據中心不得不外遷他處,而新建數據中心的PUE值也必須控制在1.4以下。但應用風冷的數據中心由于技術限制,很難保證達到這一苛刻指標。于是,液冷技術便順勢興起。但作為一種新興技術,是否能夠應對中國存量巨大的已建成數據中心呢?行業(yè)的接受程度如何?推廣難點又在哪里?
中科曙光高級副總裁曹振南
液冷技術趨勢已成
目前市場上的液冷技術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冷板式液冷,第二種是全浸沒式液冷,還有一種叫做噴淋式液冷。目前前兩種液冷技術已經顯現出市場價值,但由于產品化問題,目前噴淋式液冷并不多見。中科曙光高級副總裁曹振南認為,液冷技術的趨勢性已經相當明顯。不過以曙光的角度來看,全浸沒式液冷技術更適合于新建的大型數據中心,而已建成的存量數據中心,并不太適合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改造。
曙光節(jié)能技術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產品經理邢雪菲認為,已建成的數據中心可以通過對機房內部的冷熱氣流做更精細化的管理,通過這樣的方式提升空調的制冷效率,從而降低PUE。如果要進行液冷的改造,可以嘗試用冷板改進,因為冷板是把整個制冷部分做到了服務器內部,屬于精細化操作。
在目前的數據中心建設過程當中,很多用戶認為液冷的使用成本過高,和風冷系統(tǒng)相比并無太大優(yōu)勢。但實際上,衡量數據中心的運營成本,不應該僅考慮建設成本,而應該從數據中心的整個生命周期來看待。邢雪菲表示,根據曙光的經驗,應用了液冷系統(tǒng)的數據中心,在建成后兩到三年內即可收回投入在制冷系統(tǒng)上面的投資,而后期由此節(jié)約的電費,則可以看做是其收益。且規(guī)模越大的數據中心,在這方面的效果越好。
曙光將優(yōu)先推廣冷板系統(tǒng)
由于對數據中心機房的架構和服務器等設備改變較小,所以冷板散熱系統(tǒng)在未來更利于在行業(yè)內推廣。曹振南表示,曙光在未來希望把冷板系統(tǒng)推廣到包括企業(yè)級數據中心,大型IDC,甚至政府信息化的數據中心當中。關于冷板的應用,曙光已經有了很多比較成熟的案例。同時由于冷板產業(yè)鏈的成熟度更高,所以未來推廣的難度也會更低。至于全浸沒式液冷,目前曙光則主要在大型超算中心當中使用,在行業(yè)的推廣當中,會比冷板慢一些。
液冷全面普及尚需時日
雖然液冷有諸多好處,但是其全面普及尚需時日。首先是國內做液冷技術的廠商并不是很多,其次也是液冷技術本身的原因,比如還有一些技術難點需要攻克。從現有的機房情況來看,絕大多數機房的建設標準都是依據傳統(tǒng)風冷設計的。在行業(yè)層面,標準的欠缺也是制約因素之一。目前對于液冷來說,沒有比較權威或者專業(yè)的標準能夠支撐液冷數據中心的推廣,絕大多數現存機房的條件也限制了液冷系統(tǒng)的改造,比如說承重,或者供電能力不太適用于液冷等。
其次,用戶端也還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液冷作為新技術,用戶接受也需要時間,有很多用戶對液冷的安全性,可靠性,或者維護性尚存顧慮。
最后,從整個液冷數據中心上下游產業(yè)鏈的成熟度來看,也是有一定欠缺。包括底層的建筑商,集成商要適應液冷,也還需要一定時間。